化隆县第一小学简介

化隆县第一小学始建于1828年(清道光八年),校址在县城北街。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改为巴燕戎格厅初级小学堂。民国15年(1926年)改为巴燕第一初等小学。民国16年(1927年)改为“巴燕县立第一高级小学”,学校扩建后,尕西沟私塾并入该校。

1938年—1948年在该校先后设立青海省立化隆简易师范学校,期间该校被称为简师附小。1948年简师被撤,附小改称化隆县立国民中心小学,西关小学高年级并入该校。解放后,学校多次更名,1951年西关小学和县立女子小学并入第一小学。1958年,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,学校命名为实验小学。1973年更名为化隆回族自治县第一小学。

历经180多年风雨沧桑的化隆县第一小学,在学校发展史上曾创下可歌可泣的业绩。1964年被确定为全省重点小学;1978年该校附设幼儿班(即学前儿童班),接受学前教育和保健教育;1979年学校自办少先队广播节目;1982年第一小学幼儿班被评为先进集体,5名教师出席省幼代会;同年4月被共青团青海省委命名为“红领巾学校”。

2000年以来,第一小学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得到了改善,由昔日的几排瓦房变成了3655平方米的三栋教学楼,由昔日的泥泞校园实现了硬化、绿化、美化、亮化,学校布局合理,规划科学。供暖设施用火炉取暖,无暖气。学校拥有微机室、电教室、电子备课室、多媒体教室、图书室等教育教学设施。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,第一小学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,积极推行教育改革,从“马芯兰尝试教学法”的探索到“注音识字,提前读写”的实验教学,从教育体制的改革到新课程理念的转变,都记录在了化隆教育的史册之中。

学校现有教学大楼、综合楼各1栋,有党员活动室、图书室、阅览室、科学实验室、仪器室、音乐室、舞蹈室、计算机室、语音室、美术室、机器人室、录播室、体育达标室、综合实践室、少先队活动室、留守儿童之家等10多个专用功能室,设备均按标准化小学基本配齐,硬件和软件设施达到了均衡发展的要求,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。

学校曾先后被评为 “全国小学生作文示范校”、“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先进单位”、“青海省第三届双合格优秀示范学校”、“青海省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先进集体”、“青海省优秀少先大队”、“海东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”“海东地区优秀少先大队”、“海东市红领巾示范学校”、“县先进基层党组织”、“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先进单位”、“县平安校园”、“县巾帼文明岗”。有多名教师获“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”、“省、市级优秀教师”、“省级优秀班主任”、“青海省十杰教师”、“省级教学能手”及市、县级“学科带头人”等荣誉称号。



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

Avatar photo
狼牙洋芋
山水化隆博客/网站创建者

发表回复